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

[延伸學習]時事新聞─大屯山地震

  記得在星期五的課堂上,我們討論到前幾天發生的大屯山地震。因為是熟識的發生地點,而且離我們生活範圍不遠,更加引起大家的好奇與議論。我們來聽聽專家學者怎麼說……(小提醒:第二篇文章難度較高,請同學們慢慢閱讀,多加嘗試。)

標題:大屯山地震/學者:地熱引發,震度很少超過五級
2014-02-14 Web only 作者:陳一姍)

  二月十二日凌晨,台北經歷四級淺層有感地震。由於這是民國七十七年以來的北市最大地震,引起恐慌。最大的恐慌是,此地震是否為臨近北部三座核能電廠的山腳斷層,「甦醒」了所致?

  山腳斷層是自指從石門、金山穿越大屯山火山群,延伸到五股的斷層,與大屯山火山群並列大台北地區主要的地震變數。

  《天下雜誌》採訪自二○一一年國科會在大屯火山設立觀測站,就第一線負責的中研院地理所研究員林正洪。林正洪提出兩項關鍵證據,說明這次的地震真的跟山腳斷層無關,只是大屯山較大規模的熱能釋放。大屯山地熱造成的地震,很不容易超過芮氏地震規模五級。

  林正洪提出的兩項關鍵證據:第一是震央與三角斷層還有六公里;第二,依據觀測站資料計算,台北地震的震源機制是西北到東南向,與山腳斷層的東北到西南向,幾乎呈現垂直。換言之,能量不是沿著山腳斷層釋放,此次地震根本與山腳斷層無關。

  大屯山火山群為何不能引發六級以上地震?林正洪解釋,因為多數物質遇熱就會變軟,地殼的剛性不易累積,因此大屯山火山群造成的地震很不可能高過五級。依菲律賓、日本經驗,火山地震的極限是六級。

  林正洪強調,火山噴發,通常岩漿會由地表下十到十五公里處,花一個月慢慢移動到地表。以現行觀測技術,一定會偵測到一天有上千次的地震,但這次的台北地震就算餘震也不過一百多次。

  儘管這次的地震不發生在山腳斷層,不過,林正洪認為,我們還是要對山腳斷層保持關注。

  根據中央地質所的鑽井調查,已經證明山腳斷層依舊是活動斷層。目前的科學無法預測斷層活動,大台北地區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。


標題:26年來最大震!大屯山是「休眠活火山」!?
2014-02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:林正洪)

  今天(12日)凌晨031分,陽明山發生芮氏規模4.0的地震,震央在士林區,這也是26 年來最大地震。但你知道,一直被視為休火山或死火山的大屯火山,很可能是一座「休眠活火山」!

  一直被視為休火山或死火山的大屯火山,仍然有明顯的地熱活動。最新證據更顯示,上一次噴發就在6000年前,大屯山可能是一座「休眠活火山」!

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、大屯火山觀測站(TVO)計畫主持人林正洪教授,在〈大屯火山即將甦醒?〉一文中提到:「大屯火山群的火山地質特徵極為明顯,但過去一直認為它不會再度活動,主要是依據早期的火成岩定年分析研究,推估最後一次火山噴發可能發生於10~20萬年前,大屯火山因而被歸類為休火山或死火山,也就是不會再有火山噴發。然而最近10餘年來的多項研究分析結果,卻對上述推估提出強烈質疑。」

  而根據他的研究團隊在大屯山地區的地震監測發現,七星山及大油坑附近地區的淺部地殼,有非常群集的微震活動。這些微震深度不到五公里,並且有些微震具有「群震」的特性,也就是短時間內局部地區發生多次規模相似的微震,卻無明顯較大規模的主震。

  此外,仔細分析大屯山地區的地震紀錄,也偶爾會發現一些火山特有的地震形式,例如單頻水滴狀火山地震、多頻螺絲釘狀火山地震,以及超長週期的火山地震。一般推論這些火山地震發生的原因,主要可能與火山岩漿庫的岩漿通道(或地熱區內)中液態或氣態物質壓力的增減有關。

  若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明,單頻火山地震的發生,可能是某一岩縫中氣態物質流動時激發了岩縫震動,就如同撥動吉他中某一條弦所產生的振動。多頻火山地震的來源,則可能是氣體於兩個或以上的岩縫中快速流動時所造成的振動,就如同同時撥動吉他中的幾條弦(和弦)。至於超長週期的火山地震,也許反應了岩漿庫(或是溫泉水)的整體自由振盪。

  依據多項調查及研究發現,台灣地球科學界經過多次討論,最後認為大屯火山群可能屬於「休眠活火山」,也就是未來再度噴發的可能性暫時不可完全排除。

——摘錄整理自〈大屯火山即將甦醒?〉一文,收錄於《晨讀10分鐘:論情說理說明文集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